认知在国家竞争中存在先导性作用。诱导性偏见和政治错觉容易导致一国内部产生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分裂。罗伯特 杰维斯在其所著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觉》中明确提出,认知在国家间合作与冲突中很重要,善意的认知信号能够推动国家间合作,而恶意塑造的认知偏差则可能将国家引向冲突。
美国是一个奉现实主义为圭臬,热衷于采取 非对称 隐蔽行动的霸权国。自冷战时期起,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就始终离不开对舆论的渗透和操控,其中实施舆论欺诈一直是美国的常备 弹药 。目前,互联网及各类社交平台已成为各国民众获取舆论的首要渠道,然而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实施不对称攻势的 熟悉战场 。
制造网络虚假舆论是一种非军事手段,通过社交媒体实施政治动员和渗透,将己方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等以隐蔽方式通过网络扩散到目标国内部,从而影响民众的政治立场、政治评价;另外,具有不同背景的美国基金、宗教势力等通过互联网进行误导性宣传,甚至招募、培养亲美势力;通过捏造不实网络谎言、以技术使得流量倍增、抹黑特定国家政府甚至颠覆他国政权、削弱特定政权组织的合法性等均是美国有记录的斑斑劣迹。
5月,联邦参议员兰德 保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在国会举证称, 美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虚假舆论散播者,包括2003年美国政府以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为借口入侵伊拉克,时任国务卿科林 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会场上手拿一管白色粉末,指认伊拉克研制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媒体近日报道称,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人员看来,今年2月24日乌克兰危机升级之际,社交媒体推特上宣扬反俄的账号 突然爆发 ,每小时出现3.8万多条带有 支持乌克兰 标签的推文。此后一个星期内,累计有约350万条渲染恐俄情绪的推文在不断传播,其中多达八成来自机器人账号。这样快速、大规模的网络舆论攻势堪称一场 虚假信息闪电战 。
美国《每月评论》网站则刊登了《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曝光大规模反俄 机器人网军 》一文,揭露美国利用互联网技术左右和制造虚假消息,控制反俄舆论的事实。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费奥多尔 沃伊托洛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信息战和宣传战方面,美国堪称炉火纯青。美国把俄罗斯和中国视为 挑战 和 对手 ,以 国家安全 为借口,针对两国发起信息战和宣传战,且攻势不断加强 。从乌克兰危机发生至今,在互联网领域,美西方主流舆论歇斯底里地鼓吹 反俄 ,而针对中国政府的抗疫政策,包括美国主流媒体在内经常罔顾事实,恶意丑化,使中国面临严峻的外部压力。
由于涉及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安全机构一直参与并主导网络舆论 造假 。美国各大社交媒体公司常年雇佣具有情报或军方背景的人员,安插在数据分析、网络安全、内容审核等重要岗位,直接影响社交媒体立场偏好和问题处理方式,进而影响面向全球数十亿网民的信息流。
《华盛顿邮报》近期援引美国斯坦福大学网络观察室的一份报告称,社交媒体脸书和照片墙2020年9月发现有上百个账号和主页被用来向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墨西哥等国受众传播虚假舆论,扶植这些国家受美国支持的反对派势力,推动政权更迭。而这些账号和主页均与一个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公关公司有关。
美国左翼新闻网站MintPress援引曾在美国情报机构供职27年的伊丽莎白 默里的话说,美国情报机构与社交媒体公司之间存在 旋转门 ,即情报机构人员前往社交媒体平台任职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情报机构工作。总体看,美国存在一个庞大的 造假 网络。
通过操控虚假舆论,美国尽可能利用 信息的不完全性 来引导特定群体的政治评价、情感、偏好,塑造偏见,实现立场分化,进而在各类冲突与博弈中试图以最低成本攫取主动权,推动对外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直到 图穷匕现 。
发表回复